说句实在话,今年汽车圈最炸裂的新闻,不是新车发布,不是哪家车企又搞了黑科技,而是——比亚迪全系大降价。
你没听错,是全!系!降!价!
从海鸥到汉、从宋PLUS到海豹,连仰望U7都没能逃过价格战的余震。有的车型一口气降了5.3万,这是什么概念?相当于买一台海豹07,送你一台海鸥!
很多人看完只会说一句:卷疯了。但问题来了,这次降价真的是单纯为了“卷死同行”吗?还是背后另有隐情?今天我这个“车事通”就带大家从两个维度,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。
如果非要找个降价的“第一推手”,那肯定是库存压力。
老实说,2024年比亚迪卖得其实挺猛的,营收7771亿,净利润402亿,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也干到了33.2%,是妥妥的行业大哥。但问题是,2025年已经快过去一半了,450万辆的销量目标还差一大截。
库存这玩意儿,车厂能扛,经销商可扛不住。你像秦Plus、驱逐舰05这种车型,去年就堆了不少在仓库里——不快点清?那就不是降价促销那么简单了,而是资金链出问题的大麻烦。
更别说,比亚迪内部还有个“骚操作”:用前一代车型的零件拼今年的车。比如老款高通6系芯片、老模具、旧车漆……都被安排上了。为啥?清库存呗!而且腾出空间来,好上新一代的DM5平台车型。
你以为比亚迪只是把车卖便宜了?背后其实是产业链大洗牌,供应链大挪移。
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次价格促销,那你就低估比亚迪了。
这家公司一向“心狠手辣”。之前不降价,是怕产能跟不上,订单积压、口碑翻车。现在产能上来了,十几个工厂开足马力,年产能直奔500万辆,终于腾出手来打价格战了。
而这场战,不是随便打一打,是奔着“卷死对手、不留活口”。
你想啊,别的造车新势力,一台10万的车可能还亏钱;比亚迪呢?一台10万的车,还能净赚个1-2万。那我就再降1万,继续抢市场,反正我不亏,你亏死。
这不是薄利多销,这是“垄断式”降维打击!
有点像大航海时代的殖民者,先用便宜的货把你本地商人干趴,然后涨价收割。比亚迪现在就是这么干的——用低端车型收割市场份额,用高端车型冲击品牌价值。
说真的,这波降价,最难受的不是消费者,是友商。
长安、吉利、五菱这些原本在10万元以下新能源市场混得风生水起的品牌,现在都被打得有点懵。比如五菱星光,上市第一月卖出1.8万辆,原本想趁比亚迪“高高在上”的时候捞一票,结果比亚迪一拍桌子,秦Plus直接干到7.98万起,五菱直接压力山大。
还有合资品牌,日系三强(丰田、本田、日产)原本靠着燃油车还能扛一下。现在?比亚迪一降价,宋PLUS都能和CR-V、奇骏正面对打,还更大更智能。
一边是新能源汽车的冲击,一边是比亚迪的“价格屠夫”模式,合资车的日子,真的是越来越难了。
得说句公道话,比亚迪这波降价,确实不是“减配割韭菜”。
比如今年的唐DM-i,连按摩座椅、50W快充都标配了;秦Plus冠军版上来就给你D-Link 5.0、支持iOS/安卓 NFC解锁。就连之前用在中高端车型上的智能驾驶芯片,现在也下放到了海鸥这类入门车上。
但,也不是没有代价。
比如部分车型就明显“砍掉”了原本的高端配置,比如唐最低配不再标配丹拿音响;零部件虽然还是自产,但有些可能是旧物再利用。比如老芯片、老模具,用熟练工艺“抠出性价比”。
你说它坑吗?还真不算。但说它是绝对的无损升级?也不太实在。